|
贲门痉挛-放射诊断学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因发现其食管下段肠肌丛(奥氏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变性和数量减少,多认 |
|
贲门痉挛-放射诊断学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因发现其食管下段肠肌丛(奥氏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变性和数量减少,多认 |
|
-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6 |
(一)管理传染源
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对排泄物如尿、痰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
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个人防护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禁止青壮年及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涉水或捕鱼。与疫水接触的工人、农民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2.采用多价菌苗 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菌苗,包含当地流行株菌苗有3价(含黄疸出血型、秋季型、蔡罗尼型)、5价(黄疸出血型、犬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两大类。均可制成普通菌苗(每毫升含菌约2亿)和浓缩菌苗(每毫升含菌约6亿)两种。被注射者可产生对同型钩体的免疫力,维持1年左右。接种对象为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触者。预防接种宜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前1个月,成人每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2.0ml;2~6岁第1次和第2次分别为0.25和0.5ml;7~14岁按成人量减半。各年龄组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均为7~10天。接种后1个月左右才能产生免疫力。因此预防接种应在农忙前完成(每年4~5月份进行)。对于支逐人员,须全程注射菌苗后1~5天才能进入疫区工作。接种后免疫力可保持一年左右。因而要求菌苗接种必须全程,注射一针免疫效果不显,注射二针才能降低发病率或减轻症状。新的疫区需连续普种3~4年,方能使疫情稳定。
对实验室、流行病学工作人员以及新进疫区的劳动者,疑及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者但尚无明显症状时,可每日肌注青霉素G80~120万u,连续2~3天做为预防用药。(医学教育网搜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上一个文章: 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诊断
- 下一个文章: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后
|
没有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