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该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种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α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该病急性发热反应。该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至第3~4周达高峰。CIC在该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该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该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恢复期的治疗 [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急性期治疗[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疾病治疗 [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并发症状[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鉴别诊断 [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辅助检查[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检查诊断 [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临床表现[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病理改变 [内科学]皮肤粘膜淋巴结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