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无论在全球或在我国,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的准确有效的应用,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对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应用原则及其在心脏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作一概要的介绍。
一、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应用原则
1.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应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危险性分类和预后估计有较好的价值;
2.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正确应用的目的在于帮助明确诊断,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有助于及早进行有效治疗,减少其它不必要的检查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的应用和结果的解释,必须密切结合病人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4.心脏生物化学标志物的应用中,必须同时注意其各项检测指标的标准化和方法学评价。
二、心脏生物化学指标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
(1)怀疑ACS和AMI时应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目前AMI诊断仍延用WHO标准,即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实验室化学检查,三者中有两项阳性即可诊断。但对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变者,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结果报告前,即应立即采取必要的诊治措施。
(2)肌钙蛋白(cTn)T和I(TnT和TnI)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尤其是AMI和ACS危险分类中)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3)心肌酶对ACS和AMI的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不如心肌蛋白,在不能做TnT和TnI检测时,可以应用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测定(CK-MBmass),或再加测总肌酸激酶(总CK)。其它心肌酶在诊断AMI时应不再应用。
(4)要注意AMI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时相变化,AMI诊断可应用两类标志物:①早期标志物(肌红蛋白即Mb和CK-MBmass),在AMI发生6h内血中即升高;②确诊标志物(TnT和TnI),AMI发生后6-12h血中升高。
(5)临床表现怀疑ACS时,结合临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的判定:①发病6h内Mb阴性有助于除外AMI;②发病24h内cTn检测值至少应有一次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第99百分位点);③CK-MB检测值至少两次超过特定的参考范围上限值(第99百分位点);④如不能检测cTn或CK-MB时,总CK检测值应超过特定参考范围上限值的2倍以上。
(6)已确诊为AMI的病人,临床观察了解疗程中有无再梗死及梗死范围有无扩大时,CK-MB和Mb是较好的标志物。
(7)缺血修饰蛋白(IMA)、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CD40配体、妊娠相关血浆蛋白等,虽也有在评价心肌缺血和ACS危险性分类方面的应用,但其临床特异性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2.在心衰(HF)时的临床应用
(1)B型钠尿肽(BNP)或非活性的N末端前钠尿肽(NT-ProBNP)是心衰时较好的心脏标志物,能反映心室容积扩大、心室超负荷和心脏功能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怀疑心衰(HF)时,或对呼吸困难做鉴别诊断时,应检测血BNP或NT-ProBNP(但不需二者同时检测)。
(2)BNP和NT-ProBNP在HF诊治和对HF危险性分级应用中,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判断。
(3)尚无充分证据证明BNP或NT-ProBNP可应用于普通人群是否存在HF的筛查。
(4)BNP在体外保存稳定性差,采血后应尽快检测。BNP或NT-ProBNP水平可受多种因素(肥胖、肾小球滤过功能、甲状腺功能和某些激素水平等)影响,对结果分析应考虑到有关影响的因素。
3.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估中的应用
(1)血脂[TC、TG、HDL-C、LDL-C、apoAI、apoB和Lp(a)]水平的检测,有利于了解是否有脂质代谢紊乱及高脂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和ACS的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可用于心血管病危险性评估。高浓度血(HCY)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对高危人群应注意降低HCY水平。
(3)C-反应蛋白(CRP)是心血管炎症病变的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hs-CRP>3mg/L提示有高度危险性(如hs-CRP>10mg/L可能存在其它感染)。(医学教育网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