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理论教学
  • 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6

      概述

      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为一组选择性地累及脊髓前角、脑干颅神经运动神经核细胞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体征并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临床上最常见的MND类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呈全球分布,发病率年约2/10万,人群患病率4-6/10万,90%以上为散发病例。成人MND通常在30-60岁起病,男性较女性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LS)5%-10%患者有遗传性,成年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较难区别。目前基因研究确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I)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但这些基因突变患者仅占FALS德20%,其他ALS基因还有待确定。

      二、散发病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毒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在ALS发病中参与神经元死亡,可能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盐转运体运输的谷氨酸盐摄取减少所致。研究发现,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链接所致。对这种兴奋毒性,SODI酶是细胞防卫体系,可解毒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家族性病例由于SODI突变可能导致谷氨酸盐兴奋毒性和ALS发生。此外,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入过多的铝、锰、铜、硅等元素,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均可能与致病作用有关。

      2、免疫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3、病毒感染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并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因此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关。ALS患者目前还没有发现其CSF、血清及神经组织中有病毒和相关抗原和抗体。

      病理改变
        受累脊髓变细、软、薄。断面上脊髓灰质结构模糊、白质软化。显微镜下可见锥体束髓鞘脱失。脊髓前角细胞消失或变性。脱髓鞘与神经元消失的程度视病损严重度而异。病损累及脑干者出现脑干各运动神经核、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消失。皮质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变性和消失。脊髓损害以颈膨大最为常见,腰膨大区受为其次。以胸段脊髓损害为重者少见。

      除脊髓、脑干和运动皮质的运动神经元病损以外,该系统的传导束均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以传导束的髓鞘脱失为主,神经元消失和变性为次的病损称为原发性侧束硬化症。此外,脊神经根亦受累及,表现为变细、纤维减少。受累运动神经元支配区的肌肉出现神经原性,束性肌萎缩。

      临床表现

      根据受累神经元的分布和部位,可分为下列数种临床类型。

      一、肌萎缩侧束硬化最多见。常在40至50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者起病缓慢,常从手部开始,无力和动作不灵活、手小肌萎缩。然后向前臂、上臂和肩胛带发展,由一侧上肢发展到另一侧。萎缩肌肉有明显的肌束颤动。下肢为锥体束受损症状,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继肢体症状后可出现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发音含糊等延髓桥脑运动神经核受累症状。晚期可出现颈项肌无力、抬头困难,因膈肌及肋间肌无力而呼吸困难。最后常因呼吸麻痹或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病程自1年半至10年以上不等。

      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病变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而不影响上运动神经元。按其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又可分为:

      1、成年型(远端型)进行性脊肌萎缩多数起病于中年男性,从上肢远端开始,为一只手或两手无力、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带肌发展;受累肌有明显的肌束颤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随病情进展而发展到下肢肌群、颈项肌群,最后可引起脊髓型呼吸麻痹。少数病例可从下肢远端起病向近端发展。

      2、少年型(近端型)进行性脊肌萎缩可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多数在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症状为骨盆带与下肢近端肌无力与肌萎缩,行走时步态摇摆不稳,站立时腹部前凸,继而出现肩胛带与上肢近端的无力与肌萎缩,有肌束颤动、仰卧时不易爬起。以上表现颇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3、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本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母体内或生后一年内发病。临床表现为躯干与四肢肌肉的无力与萎缩。在母体内发病者母亲可感到胎动减少或消失,出生后患儿哭声微弱、紫绀明显、全身弛缓性肌无力和肌萎缩。肌萎缩多从骨盆带、下肢近端开始,继而肩胛带、颈项部和四肢远端。胸廓肌无力、萎缩而膈肌尚相对有力,因此吸气时出现胸廓塌陷。面肌、舌肌、咀嚼肌和咽喉肌亦易受累,但肌束颤动少见。智力正常,感觉和膀胱直肠功能亦正常。发病早者预后差,多在7个月内死亡。发病较晚者(出生6~12个月发病)相对预后较好。

      三、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变主要在延髓和脑桥运动神经核。多在中年后发病,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咀嚼、咳嗽和呼吸无力,构音障碍。检查见上腭低垂、咽反射消失、咽部唾液积存、舌肌明显萎缩伴有肌束震颤。皮质延髓束受累表现为下颌反射亢进,后期出现强哭强笑,表现真性与假性球麻痹并存。本病进展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后死于呼吸肌麻痹和肺感染。

      四、原发性侧索硬化病变仅限于大脑运动皮质Betz细胞和锥体束,不累及下运动神经元。男性居多,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或四肢无力、剪刀样步态,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内科学]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0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