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液:
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分类正常或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称高于正常。血沉正常或加快。
二、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或脑组织(包括开颅探查或钻孔穿刺的脑组织活检和尸检)病毒培养和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对病毒性脑炎有确诊意义,但病毒分离需时较长,对临床诊治帮助往往不大。
三、脑脊液:
1、病毒性脑炎样改变:白细胞数增加,早期为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1~数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还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样细胞。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
2、脱髓鞘性脑病样改变:白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分类可见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还可见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样细胞,浆细胞及激活型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少见。蛋白质多为正常。以上两种病变其脑脊液改变是相对的,不能为病毒性脑炎或脱髓鞘性脑病提供确诊依据。
四、放射学检查:
常规头颅放射学检查对散发性脑炎的诊断无重要价值。头颅CT有时可见大脑半球多个散在的软化灶,对排除占位性病变有一定意义。
五、脑电图检查:
多数患者均有脑电图异常,但其改变无特异性。常见的改变为弥散性异常及弥散性异常背景上的局灶性活动。病程中动态性脑电图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一般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电图改变也加重;病情改善时,脑电图也随之好转,对于晚语诊为精神病的散发性脑炎,脑电图的改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散发性脑炎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则可区分病毒性脑炎及变态反应性脱髓鞘性脑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为:
一、起病前一个月内有感染史,以感冒、腹泻多见。
二、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呈弥漫性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也可呈局限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但或多或少仍有弥漫性脑损害的背景。
三、脑脊液正常或白细胞、蛋白轻至中度增加。脑脊液白细胞正常时,其白细胞分类往往见免疫活性细胞呈活跃状态。
四、脑电图多呈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或弥漫性脑损害的背景上的局灶性改变。
五、应排除与临床表现相似的其它疾病,如已知病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已型脑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脑瘤、脑血管畸形、脑卒中等。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炎和抗变态反应,防治脑水肿,改善神经代谢和缺血缺氧状态。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症状改善后可逐渐减量,7~10次后可改为0.75~1.5g、3/d,口服,或强的松30mg,1/d,口服,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宜过早停用,以减免后遗症。
二、硫唑嘌呤:
成人一般剂量为2.5mg/kg,分三次服用,也可与皮质激素合用。用药期内应观察血象,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应及时停用,并予对症处理。
三、干扰素:
一般成人用α-干扰素300~500万国际单位/d,肌注,可连续用3-4周。副作用如头痛、口干、手足麻木或疼痛、粒细胞减少等,常见于两周之后。如出现嗜睡、癫痫发作,应及时停药。
四、对症治疗:
如用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6、维生素E、脑复康、泛酸等改善脑代谢,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用抗癫痫药,对精神运动兴奋的患者可合用精神安定性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