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 TH)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是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占头痛病人的40%.多在20岁左右起病,两性均可,女性多见,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紧张不是主要原因,应激、紧张、抑郁等所引起的持续性颈部及头皮肌肉收缩,可能是继发现象。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肌肉或肌筋膜结构收缩或缺血,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障碍,CNS单胺能递质慢性或间断性功能障碍等。
临床表现
1、慢性每日头痛几乎每日双侧枕部非搏动性头痛,持续性钝痛,象一条带子束紧头部或头部紧箍感和重压感,不伴恶心和呕吐、畏光和畏声、视力障碍等前驱症状。
2、头痛可于晨间醒来时或起床后不久出现,可逐渐加重或整天不变,多年未缓解。头痛期间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有疼痛部位肌肉触痛或压痛点,颈肩背部肌肉僵硬感,捏压时肌肉感觉舒服。大多数病人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
3、部分病例可与偏头痛同时存在。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脑电图、肌电图检查。
2、眼科特殊检查。
3、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检查、X线检查、核磁共振(MRI)检查、CT检查。
诊断国际头痛协会(1998)将TH分为两类,每类有 亚型。诊断标准是:
1、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1)至少有10次发作,头痛天数小于180d/年(小于15d/月);
(2)头痛持续30分钟至7小时;
(3)头痛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
1)压迫和紧束感(非搏动性);
2)轻或中度;
3)双侧性;
4)行走楼梯或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
5)无呕吐、恶心,可有畏光和畏声,但不并存。
本类包括伴颅周肌肉收缩和不伴颅周肌肉收缩两型。
2、慢性紧张型头痛:
(1)6个月内平均头痛天数大于180d/年(大于5d/月);
(2)头痛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
1)压迫和紧束感(非搏动性);
2)轻或中度;
3)双侧性;
4)行走楼梯或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
5)无呕吐、恶心,可有畏光和畏声。
本类包括伴颅周肌肉收缩和不伴颅周肌肉收缩两型。
鉴别诊断
紧张型头痛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对头痛部位、性质及频度的描述。患者的体格及神经检查一般均无异常。对头痛病程超过一年而脑CT或MRI并无异常者,其确诊并不困难;对头痛病程较短者,则应与颅内各类器质性疾病做出鉴别。
1、偏头痛常见于中青年和儿童,头痛的部位常在颞额眶区,呈发作性、搏动性跳痛,伴恶心及呕吐。发作前常有以视觉障碍为主的先兆征象,如视物模糊、视野有盲点或偏盲等;也可无任何先兆即发作偏头痛。一般历时数小时至数日而缓解,极少数呈偏头痛持续状态。少数患者的偏头痛可能与紧张型头痛同时存在,两者难以区分。
2、丛集性头痛可能属血管性头痛,与下丘脑机能障碍有关。头痛部位偏于一侧眶颞额区,重者波及全头。头痛发作呈密集性,剧烈且无先兆,其发作迅速,停止也突然。发作时伴以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及多汗,少数出现上睑下垂。每日发作数次,可在睡眠中发作,每次发作历时数10 min至数小时,可连续数日至数周,但缓解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和观察发作,不难与紧张型头痛做出鉴别。
3、 三叉神经痛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短暂性剧痛,每次仅数秒钟,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疼痛性质如刀割、烧灼或针刺样,常因洗脸、刷牙、说话、咀嚼而诱发。患者常可指出诱发疼痛的位置,称为“扳机点”。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三叉神经第2、3支受累较多。若单纯第1支受累,应与ETTH相鉴别。
4、颅内占位性疾病包括颅内肿瘤、颅内转移癌、脑脓肿及脑寄生虫病等症,头痛系因颅内高压所致。随着病程进展,头痛常伴有喷射性呕吐和眼底水肿,但早期易误诊为紧张型头痛。对病程较短者,除注意眼底改变外,必须仔细神经系统检查,极为重要。如出现病理反射等体征,常提示非紧张型头痛,应及时采用脑CT或MRI检查以助鉴别。
5、 颅内慢性感染颅内慢性感染引起的头痛包括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猪囊虫病性脑膜炎及梅毒性脑膜炎等症。脑膜炎均以头痛为早期症状,一般皆伴有发热,但部分不典型患者,初期只有低热,且脑膜刺激征阴性,颇易误诊为紧张型头痛。在询问病史时,只要近期有“感冒”史,或查体有可疑的病理反射,应及时考虑腰椎穿刺,详细检查脑脊液的压力、细胞学、生化、色氨酸、墨汁染色等常规化验。必要时同时检测血液和脑脊液的结核抗体、囊虫病免疫试验以及梅毒试验等以助明确诊断。
治疗
1、发作期治疗:控制头痛,使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等。
2、缓解期治疗:预防发作。用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剂(如舍曲林或氟西汀)常有效,心得安对某些病例有用。
3、精神治疗和物理治疗、松弛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