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卵巢有两种主要功能:产生卵子的生殖功能、合成并分泌甾体激素和多肽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其主要变化如下: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大约有200万个卵泡。儿童期卵巢的皮质含有大量密集成群的原始卵泡,卵巢的髓质已逐渐退化。原始卵泡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围绕。儿童期多数卵泡退化,至青春期只剩下30万个卵泡。生育期大约只有300~400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并经排卵过程排出,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这个退化过程称卵泡闭锁。卵泡的生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原始卵泡:是由一个处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在其周围的单层颗粒细胞层环绕组成。②窦前卵泡:为初级卵泡与次级卵泡分化阶段。充分生长的初级卵母细胞,围绕透明带与多层颗粒细胞层,形成次级卵泡。此阶段出现卵泡生长发育所必备的三种特异性受体,即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睾酮受体的形成。卵泡基底膜附近的梭形细胞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与卵泡外膜。③窦状卵泡:在雌激素和FSH持续影响下产生的功能变化主要有卵泡液形成;诱导产生芳香化酶(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分泌雌激素量增多。在FSH作用下颗粒细胞内又出现黄体生成激素、前列腺素及催乳素受体。④排卵前卵泡:为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体积显著增大,直径可达18~23mm.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有一层透明带。
(2)排卵:卵母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排卵。导致排卵的内分泌调节为排卵前血LH/FSH峰的出现,其机制:排卵前卵泡产生的雌二醇高峰对垂体、下丘脑的正反馈调节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及孕酮的协同作用所致。在该峰刺激下导致成熟卵泡最终排卵。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捡拾、输卵管壁蠕动以及输卵管黏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进入输卵管,并循管腔向子宫侧运行。
(3)黄体形成及退化: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在LH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排卵后7~8日黄体体积达最高峰,直径约1~2cm.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正常排卵周期黄体功能仅限于14日内,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
(4)卵泡闭锁:在妇女一生中,仅有400个左右的原始卵泡发育到排卵,其余绝大多数卵泡均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成为闭锁卵泡。闭锁卵泡的组织学特征为卵母细胞退化坏死,被吞噬细胞清除,颗粒细胞层分解,细胞脂肪变性,卵泡塌陷最后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