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又称为Quervain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可能是由病毒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甲状腺暂时性炎症。表现为腺体肿大、疼痛,病程一般为2-3个月,可自动缓解,有明显复发倾向,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本病多见于20~50岁女性,女性发病是男性的4倍以上。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无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产生变态反应有关,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等,并且与HLA-B35有关。近年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证据有:
1.发病前患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尤其是某些病毒感染;
2.患者血清中存在某些病毒抗体,其效价梯度和病期相一致。常见有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等。但未能在组织切片中找到病毒包涵体或重复培养出病毒。
3.10%~20%患者在疾病的亚急性期发现甲状腺自身抗体,如TGAb、MCAb滴度增加,但仅是暂时性,一般几个月后自行消失。
病理改变
甲状腺呈双侧弥漫性或局限性或结节性肿大,质较坚实。显微镜显示:甲状腺正常结构被破坏,有单核细胞浸润,围绕组织周围胶体形成“巨细胞”,构成巨细胞包涵体,使甲状腺腺泡被肉芽组织代替,经过几周或几个月,出现再生的滤泡细胞。
临床表现
1、起病多急骤,病初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主要为身体发热、全身不适、咽喉疼痛、颈部胀痛,有时有流涕等其他症状。多在发热1-7天内甲状腺有明显肿大,并有压痛,肿块质地坚硬,开始时仅为一侧或一侧的某部分,不久就会累及两侧,部分病人可有颈后、耳后、甚至同侧手臂的放射痛。在病程早期,由于甲状腺发炎后有较多甲状腺素释放,可能有怕热、心悸、多汗等甲亢表现。
2、病程中期由于甲状腺滤泡内储存的TH逐渐耗竭,血中的TH被代谢,而甲状腺实质细胞在尚未修复以前,血清TH可降低到甲减的水平,临床上也可呈现甲减的表现。
3、后期甲状腺炎症逐渐恢复正常,甲状腺肿或结节逐渐消失,症状逐渐好转。此时TH及TSH恢复到正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血沉红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略低,血沉明显增快大于100mm,血清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减少,而α和β球蛋白则常有增加。病变早期基础代谢率可升高到+30~50%,至病程后期可降低至-20%以下。
2、131I摄取率和血清T3、T4水平“分离现象”
病程初期131I摄取率降低(24小时小于2%),血清T3、T4水平增高;随病程进展,131I摄取率逐渐回升,血清T3、T4水平却逐渐下降。这种分离曲线的形成由于甲状腺细胞的炎症损伤造成摄碘功能下降,而储存在甲状腺滤泡内的甲状腺素漏出,进入血液循环造成高甲状腺激素血症;伴随甲状腺细胞的恢复,摄碘功能逐渐恢复,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恢复正常。
诊断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较急,有乏力与全身不适,发热、甲状腺部位及咽部疼痛,在转动头部或吞咽时疼痛加重,或向耳、下颌或枕部放射。起病初期约半数病人或有轻度甲亢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甲状腺轻度肿大,质硬伴有结节,有明显压痛,位于一侧,可扩展到另一侧;也可一侧消失后,又在另一侧出现。经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但可复发。
2.实验室检查:早期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增快,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血T3、T4、FT3、FT4增高,而血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甲状腺碘131摄取率显著降低,这一特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以后T3、T4、FT3、FT4可减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随着病情好转,甲状腺摄碘率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均可恢复正常。
3.甲状腺活检:细针穿刺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存在。
治疗
1、肾上腺糖类皮质激素治疗。
强的松有明显疗效,每次10mg,每日4次,8~10天后逐渐减量,每周递减5mg/d,维持4周。停药后如复发,可重复使用。如合并有甲亢症状时,可用普奈乐尔治疗,每天3次,每次10~20mg,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即可停用。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复发者加用甲状腺素片,40~120mg或L-T4100~200ug/d.几个月后逐渐减量,最后停用。
2、抗菌药(青霉素,先锋霉素)与解热镇痛药治疗。
预后
大多数病例经治疗的可完全治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治愈或自行缓解后有复发倾向,少数病例长期处于甲减状态或变为永久性甲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