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痛风常合并下列并发症与伴随症。
(一)高脂血症痛风病人中有75%~84%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升高程度与血清尿酸含量升高呈正相关。
(二)肥胖痛风病人平均超重18%~30%,新近研究发现,血清尿酸盐含量随着人体体表面积的增加而升高。痛风与肥胖并存与摄食超量有一定联系,普查资料证实,高尿酸血症与肥胖亦呈正相关。
(三)高血压病痛风病人约有40%~50%合并高血压病,更多病人则伴有波动性高血压。通常多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后血压开始升高,年龄常在40岁以后。高血压病人中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在未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约占58%.(四)糖尿病痛风合并显性糖尿病占3%~35%,糖耐量降低占21~73%.反之,在糖尿病病人中有.1%~9%患有痛风性关节炎,2%~50%病人有高尿酸血症。Engelhardt认为,肥胖可诱发高尿酸血症和高血糖,故将肥胖、痛风、糖尿病定为三联症。然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血糖浓度与血清尿酸盐浓度不相关。
治疗
原发性痛风目前不能根治,本病防治目的为:①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沉积;②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③防止原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根据疾病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调节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 ( 如心、肝、肾、脑、鱼虾类、海蟹等海味、肉类、豆制品、酵母等 ) ,严禁饮酒 ( 包括含有大量嘌呤的啤酒 ) ;适当运动可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超重和肥胖;增加尿酸的排泄,多饮水,每天在2000ml以上;不使用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等;避免诱发因素和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迅速给秋水仙碱,越早用药疗效越好,如延迟用药,疗效可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 一 ) 秋水仙碱 (colchicine)
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局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释放白三烯B4、糖蛋白化学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炎症因子,抑制炎症细胞的变形和趋化,缓解炎症反应。常用口服法:初始口服剂量为 1mg ,随后每小时 0.5mg 或每2小时1mg,直到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水样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一日最大剂量 6~8mg ,若用到最大剂量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应及时停药。如果开始口服秋水仙碱即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考虑静脉用药。将静脉专用的秋水仙碱 1-2mg 溶于 20ml 生理盐水中,5~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如病情需要,可在4~5小时后重复注射lmg,24小时总剂量不超过4mg.静脉注射时须注意避免药液外漏,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此外,静脉给药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娟、弥散性血管内溶血、肝坏死、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国内极少应用。目前以口服使用最广泛,90% 的患者口服秋水仙碱后48小时内疼痛缓解。症状缓解后可继续给予每次0.5mg,每天2~3 次,维持数天后停药。口服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一般以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和水样腹泻多见,发生率高 (40%~75%) .此外,该药还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班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以及脱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先于或与临床症状缓解同时发生。
( 二 ) 非简体抗炎药 (NSAID)
NSAID 共同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环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应用NSAID时注意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禁忌证。最广泛应用的药物有吲哚美辛,初始剂量 75~100mg ,随后每次 50mg , 6~8 小时 1 次。其他如双氯芬酸每次口服 50mg ,每天2~3次;布洛芬每次0.3-0.6g ,每天2次;罗非昔布25mg,每日1次;可选择其中任何一种,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NSAID,否则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一旦症状缓解渐减量, 5~7 天后停用。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严重急性痛风发作伴有较重全身症状,秋水仙碱或NSAIDs无效,或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时,可采用合用本类药物。其中以促明上腺皮质激素(ACTH)效果最佳。常用25~50U加入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维持8h滴完,每日1次或50U肌注,每6~8h1次,均连用2~3d.亦可以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300mg,每日1次静脉滴入,或泼尼松30mg/d,分次口服。由于ACTH或皮质类固醇撤药后发生反跳现象,故最好同时和接着应用维持量秋水仙碱或消炎痛等维持一周。病变局限于个别关节者,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25~50mg作关节腔内局部注射。亦可用去炎松10~25mg、醋酸泼尼松龙25mg或双醋酸氢化可的松5mg局部注射,疼痛常在12~24h内完全缓解。采用本类药物加麻醉剂同时作关节腔内注射疗效与日俱增,如以去炎松5~20mg加2%利多卡因2~3ml,或0.25%普鲁卡因10~20ml,或0.75%布比卡因2~3ml,后者维持时间更长。
三、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 治疗目的是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水平。
( 一 ) 排尿酸药 适合肾功能尚好的患者本类药物具有下述三种作用:①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②增加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③增加肾小球对尿酸的滤过率。其中主要是抑制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其排泄。为了防止尿路尿酸结石的形成,服药过程中,应尽量硷化尿液,维持晨尿pH6.2~6.5,并保持尿量充沛。
1.丙磺舒(羟苯磺胺probenoeidum)
1950年首先发现的排尿酸药。胃肠吸收完全,血清半衰期6~12h,24h内70%从循环中消失,但其代谢物仍有排尿酸作用。故其最大治疗作用发生于服药后数日。日服0.5g可使尿中尿酸排泄增加24%~45%;若日服2g,增加60%.一般初服0.25g,2次/d.其后每周增加0.5g直至血清尿酸降至正常水平,但最大剂量每日不得超过3g.主要副作用:胃肠反应、发热、皮疹等,偶见溶血性贫血。于本药属磺胺类,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忌用。
2.磺吡酮(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
本药为保泰松的衍生物,故有微弱的消炎镇痛作用。排尿酸作用明显强于丙磺舒,日服300~400mg,作用相当于丙磺舒的1.0~1.5g.胃肠吸收良好,一次服药作用可持续10h.本药尚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和延长血小板存活时间的作用,故对伴有血液流变学改变者,尤为适合。用法为开始口服50mg,每日2次。其后每周增加100mg,直到血清尿酸降至正常水平。但最大剂量不得超过每日800mg.本药副作用和禁忌证与保泰松相同。文献报告10%~15%有胃肠反应,个别病人用药期间引起肾功能衰竭。
3.苯溴马隆(苯溴香豆酮、痛风等、benzbromarone)
本药为苯骈呋喃衍生物。口服易吸收,服后3小时内血清尿酸开始下降,4~5h后尿酸清除率达高峰,24h后血清尿酸降低66.5%,作用持续48h.对于不宜应用丙磺舒和别嘌呤醇或具有广泛痛风结节者尤为适用。用法为每晨口服40~80mg(微晶型片)100~200mg(非微晶型片)。主要副作用有胃肠功能紊乱、肾绞痛、痛风急性发作、皮疹等,偶见骨髓抑制。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mg/min者应用无效。国内采用本药治疗痛风,总有效率为89%.
(二)抑制尿酸生成类本类药物的突出代表是嘌呤醇(别嘌醇,alopurinol)其化学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仿。
通过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不能氧化成黄嘌呤,黄不能转化为尿酸。人肾对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清除率比尿酸高,且次黄嘌呤极易溶解,故对肾脏不致造成损害。吸收后经肝代谢成易溶于水的异黄嘌呤,经尿液排出。本药半衰期1~3h.服药后1~2d,血清尿酸开始下降,7~14d达到高峰,通常3~6个月血清尿酸降至正常。本药适应证包括:①采用低嘌呤饮食治疗后,24h尿酸排泄量仍大于600mg(3054mmol)者;②对尿酸排泄药无产、过敏或不能耐受者;③肾功能显著减退和有尿酸直性肾病或尿酸性尿路结石者;④淋巴细胞增生性或粒细胞增生性疾病化疗或放疗开始前;⑤严重砂石性痛风伴有大量尿酸盐积蓄、高尿酸血症或尿酸排泄不增多,亦无尿路结石才。
开始口服50mg,每日2~3次,然后每周或隔周增加100mg.严重病例最大剂量1000mg/d.国内常用300~600mg/d,1~3周后,血清尿酸降至178.4~297.4μmol/L(3~5mg/dl),尿素氮降低,肌酐清除率恢复正常。维持量视血清尿酸水平而定,通常为0.1~0.2g,每日2~3次。若与尿酸排泄药合并应用,剂量酌增,因为尿酸排泄药可促使别嘌醇的活性代谢物排出增加。
副作用发生率约为3%~5%.常见副作用包括:①过敏性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②骨髓抑制性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③中毒性肝炎或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④血管炎及眼损害;⑤黄嘌呤结石。笔者应用该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曾见两例发生严重剥脱性皮炎,均经停药和应用皮质固醇而治愈。
四、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大部分高尿酸血症者并不发展为痛风,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并元本质的区别,并不代表其关节组织或肾脏未受到尿酸盐沉积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尿酸沉积引起的组织损害较轻,尚未造成明显的临床症状。对高尿酸血症者应寻找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和相关因素,如利尿药的应用、体重增加、饮酒、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五、关于急性发作时抗痛风药的选择问题,在抗前风临床药理学部分已有介绍。值得重视的是,联合应用抗痛风药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减轻副作用;避免单独应用尿酸促排药或生成抑制药,重新引起急性发作。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
(一)四联疗法口服秋水仙碱1mg,每小时1次,连用4~5次,第2、3日每日1mg,第4日停服;泼尼松5mg,每日3次,第4次停服;别嘌醇200mg,每日3次;丙磺舒500mg,每日2次。
(二)三联疗法秋水仙碱0.5mg,每小时1次,连用5次,经2、3日每日0.5mg,第4日停服;ACTH25~50U溶于5%葡萄糖液500ml缓慢静滴,维持8h,连续2~3日停用;萘普酮0.5,每日2次或布洛芬0.2每日3次。
(三)数药连续变换疗法秋水仙碱0.5mg,每小时1次,2~3次后服布洛芬0.4g,其后4h改服消炎痛50mg;第2日起服萘普生0.2~0.25g,每日3次,直到症状完全消退。
(四)小复方疗法秋水仙碱0.5mg,消炎痛12.5mg或布洛芬0.2g,别嘌醇0.1g,泼尼松2.5mg,胃舒平2片,维生素B610mg一起研末装胶囊中,以1/3~2/3量,每日3次。适用于轻、中度急性痛风关节炎,发热及重症不宜。
六、手术疗法下述情况应行手术处理:①摘除影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的痛风结节;②处理伴有窦道的皮肤溃疡;③除去巨大的尿酸盐沉积物以减轻肾脏负担;④固定疼痛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⑤切除无法挽救的坏死指趾或矫正畸形指趾。
手术宜在血清尿酸正常后施行。为了防止手术激发急性痛风,手术前3d至术后7d可予秋水仙碱0.5mg,每日2次,或布洛芬0.2g,每日3次。
七、痛风肾的处理痛风肾包括下述几种肾脏病变,由于其发生机理不同治疗亦略有差异。
(一)慢性痛风性肾病包括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两种,其治疗原则相仿。肾功能正常且尿酸排出量在正常范围者,选用尿酸促排药为主,亦可合并应用尿酸促百药和尿酸生成抑制药。如尿酸排出增多或肾功能受损,则首选别嘌醇。重视碱化尿液和保持尿量充沛,禁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并酌情采用预防急性发作药。
(二)急性尿酸性肾病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和癌症化疗之后。治疗措施有:①在应用细胞毒类药物前,给予足量别嘌呤醇;②原发病治疗采用硫唑嘌呤或6-MP时,由于别嘌呤醇能抑制其灭活,故应减少剂量;③予5%碳酸氢钠250ml静滴,每日1次;睡前内服醋氮酰胺0.25~0.5g,尽量保持碱性尿液;④给予渗透性利尿加20%甘露醇250~500ml静滴以利尿、保持肾功能;⑤不能耐受别嘌呤醇者,可予尿酸盐氧化酶1000U/d,肌注或静滴,使尿酸盐氧化成尿囊素排出体外;⑥保证尿量在2L/d左右;⑦如发生急性功能衰竭,则予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
(三)尿酸性肾结石由尿酸排泄过多,尿中尿酸呈超饱和状态或无餐后碱潮,尿呈持续酸性所致。故碱化尿液和大量饮水量具有特别意义。治疗措施:①监测尿pH,以碳酸氢钠、枸橼酸钠或碱性合剂碱化尿液,维持pH6.2~6.5;②每日饮水3L以上,维持尿量2~3L,藉以降低尿中尿酸等溶质浓度;③给予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如能严格执行上述措施,则大部分尿酸结石可在3个月左右溶解。倘上述治疗仍然无效,可采用水囊式体外振波碎石机施行冲击波碎石治疗;或经膀胱镜由输尿管导管向肾盂内注入1.5%碳酸氢钠冲洗肾盂,以溶解尿酸结石。
八、继发性痛风的处理继发性痛风的处理须注意三点:①积极妥善处理原发疾病,如血液病化学方案个体化,药物干扰肾小管排泄者需停用强力利尿剂等;②用治疗原发性痛风的方法进行治疗,通常采用尿酸生成抑制药;③保持充足尿量的碱化尿液。
对有肾实质损害的继发性痛风,宜酌情减少别嘌呤醇用量,因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会加重肾损害。另外,肾实质受损,肾小球滤过率(GFR)<25ml/min时,肾皮质与髓质的尿酸盐梯度已消失,因而尿酸盐的肾毒性及形成结石的可能性很小,故一般不予别嘌呤治疗。如出现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结石或血尿酸>595μmol/L,仍需别嘌呤醇治疗;严重肾损害者可行透析治疗。
预后
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肾功能损害及关节畸形者,经有效的治疗可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急性关节炎的发作可引起较大的痛苦。有关节畸形则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肾功能损害者预后差。
|